王海曾被称为“中国打假第一人”。近日他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正常采访时透露了一个赚钱的信息:打掉一个假厂能赚200万。(3月17日《广州日报》)
王海说,他们现在主要是为企业打假,因为替消费者个人打假公益性的居多,赚不到钱,而厂家委托打假就很着迷,一般收费几十万元,太小的不想做。曾有厂商委托我们打掉一个生产假冒该厂药品的造假工厂,给出的打假费用是200万元。他毫不讳言,这慢慢的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盈利模式。
王海的这番话,表明现在打假的“蛋糕”还很大,以至还有“抓大放小”的选择余地。看来,再过若干年,我们照样可以说,“打假是一场持久战,民间打假队伍,不能“减编”,说不定还要“扩编”。
其实王海对于打假前景的看好,一直溢于言表,去年底,他就曾对记者说:“打假前景很乐观。”这句意味深长的话,其实反证了假冒伪劣仍然猖獗和打假形势依然堪忧。
整个打假市场,似乎形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分工:消协主要负责为广大购买的人个人维权的公益性打假,当然也“不赚钱”;王海等专业民间打假机构,专挑打工厂之类可以赚大钱的“肥肉”。然而相比之下,政府监管部门反而显得作为欠佳。否则就我们没办法理解:为什么一些被假冒货害得苦不堪言的企业,宁可出大价钱找王海们打假,也不愿请免费的监管部门去打假?
据说,王海打假风险不小,为安全计,他请了20多个保镖。监管部门作为不大,是怕报复,还是如其一直叫苦的执法力量不足?若如此,那么猫岂有怕鼠的道理?真要下决心狠打,哪有不怕死的?
本来是政府部门的事,却让王海们干了,如此造就民间打假英雄,是喜是悲?这真让人难以评说、哭笑不得。按理说,这些年我们打假的力度不可谓不大,但为何假货仍不见少?王海打假“抓大放小”的“战略调整”,应该要引起我们深思。
政府主导的“打假战”,如何更好地布兵摆阵?怎么来实现官方、民间打假力量的多方联动?如何来解决“打而不死”,只见“中枪”不见“倒地”的老问题?监管部门当以更多让我们消费者看得见的方式,实现其本该有的硬作为,并以此赢得消费者的信任。那时,王海们的公司或将“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”;即使要打假,也希望包括企业在内的受害者,更信任、也更愿意找政府监管部门。